蒋经国回忆蒋介石离世时晚上回光返照说了一番话然后就去世了
栏目: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:2024-04-19
 面对用尽心机培养、确保权柄不旁落的继承人,蒋介石弥留之际到底留下了什么样的遗言?蒋经国日后又是否实现了他的嘱托?  从逃窜台岛一直到逝世为止,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处心积虑、的姿态,为此不但以高压手段控制台湾,更时时对大陆表现出露骨的敌意。  自70年代开始,由于那场被他自己称为“折寿20年”的车祸之故,蒋介石的身体状况一落千丈。  恰在那段时间,整个世界局面都在不断变化,新中国在外交层面越来越占据

  面对用尽心机培养、确保权柄不旁落的继承人,蒋介石弥留之际到底留下了什么样的遗言?蒋经国日后又是否实现了他的嘱托?

  从逃窜台岛一直到逝世为止,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处心积虑、的姿态,为此不但以高压手段控制台湾,更时时对大陆表现出露骨的敌意。

  自70年代开始,由于那场被他自己称为“折寿20年”的车祸之故,蒋介石的身体状况一落千丈。

  恰在那段时间,整个世界局面都在不断变化,新中国在外交层面越来越占据主动。

  困兽犹斗的蒋介石一边不择手段营造自己“健康如初”的表象,一边还要拼命为儿子上位掌权铺路,以便维持蒋家王朝的统治。

  从1975年1月初开始,蒋经国的日记中就频频出现“父亲病情无好转”、“儿心忧苦”、“儿心伤痛”之类字句。

  2月10日正是那一年的除夕,蒋经国还在日记中强行自我安慰,说蒋介石“已有多次转危为安”,寄希望于“天意佑我邦家”。

  这个曾经先后在神州大地和台湾全岛呼风唤雨、乾纲独断的重要人物,就此咽气。

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,蒋介石席卷了大量黄金、精选文物等资源逃到台湾,与此同时还启动了所谓的“抢救大陆学人计划”,争夺各行业卓有成就的名士学人。

  为了忽悠张先生随他去台湾,蒋介石不但自己两次亲自到张家做工作,蒋经国也曾经上门游说。

  1951年2月底,张先生在天津家中病逝,周总理还曾以学生身份亲到张家吊唁,并致送花圈挽联。

  ,显然是蒋介石因为自己几年来身体每况愈下、担心儿子走上自己的老路,因此对他多加嘱咐。

  ,蒋经国也并没有能够“践行”这些嘱咐。蒋介石逝世不过三年,美国华文报刊《中报》上就出现了声称蒋经国身患慢性疾病、难以根治的文章。

  进入八十年代,他的糖尿病及并发症已经让他连行走都很困难,但他却仍然嗜好含糖量极高的甜食点心,特别喜欢甜得发腻的冰淇淋。

  他紧紧掌控军事力量,对于美英等国的态度更是极为重视,期待一有机会就要行动。

  但是自从1969年夏天之后,他的这些野心都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,严重时就连出现在公共场合都十分困难。

  蒋介石因为对王阳明的崇拜,不但把这座山改名为阳明山,还在山上营造别墅,时常与宋美龄一同到山上度假避暑。

  专车车队从士林开往仰德大道岭山一带时,车队的前导车发现前方出现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公路局班车。

  正是停在转弯处之前的班车遮挡了专车司机的视线,无法轻易看到弯道另一侧是否正有来车。

  事情就是这么巧,正好就在蒋宋专车经过弯道时,一辆来自对面方向、车速还不慢的吉普车忽然出现。

  突发情况让车队前导车大为紧张,一连串避让、急刹操作之下,坐在后排的蒋介石和宋美龄也被急刹引发的惯性甩了出去,重重地掼在前座椅背上。

  随从人员吓得魂飞天外,毕竟蒋宋都是有年纪的人了,万一出了差错,显然谁都甩脱不了责任。

  于是,他们甚至都来不及去管那辆引发了连环车祸的吉普车,赶紧十万火急地把蒋宋两人送到了医院。

  医院的这一次检查显示,蒋介石和宋美龄都受到了一些轻伤,比如胸腔、关节等部位;需要必要的治疗和恢复,但并没有什么大碍。

  但这时候没有人知道,蒋介石的身体很可能已经因为车祸出了大问题,只是没有检查出来。

  半年之后的某一天,蒋介石本来打算按惯例前往开月会,但却感觉身体实在是撑不住,最后不得不勉强取消。

  ,这是台湾地区使用的另一种中译名词。也有说法认为阳明山车祸对他的心脏主动脉瓣膜造成了重创,心脏机能异常又引发了肺部积水等各种十分棘手的并发症。

  毕竟蒋介石年事已高,医生认为不宜采用“过激疗法”,他恢复的速度也很缓慢。

  总之,不到一两年间,蒋介石的外貌看上去已经完全不同了:脸庞消瘦、眼眶下陷,站立行走等行动变得迟缓吃力,尤其是右手萎缩,连提笔都变得极为艰难。

  他曾经对着前来探病的严家淦,心烦意燥地说了一句“永福车祸,减我阳寿20年”。

 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来思考,既然已经接到了身体多处出现病变的诊断,最好的选择当然莫过于谨遵医嘱、安心静养。

  蒋介石当然也曾经接到过类似建议,医生判断蒋介石年事已高,又发生了多种并发症。

  有医生直接建议他停止一切工作、对外事务和公开活动,保持安静且不受打扰的环境安心接受治疗,时间至少需要半年。

  宋美龄几乎是立刻就私下找提出建议的医生谈话,严令他今后不得私自对蒋介石谈及病情,并说“这样完全是为了老先生的心理着想”。

  因为他们都很清楚:一旦蒋介石不在位置上,大权旁落基本上是必然结果,为了确保蒋家始终掌控整个台岛,必须维持着蒋介石“至高无上”的地位。

  蒋介石入院后不到一年,台湾省内关于他“病危”或者“不在人世”的流言已经传得沸沸扬扬。

  到后来,连美国《》都直接刊出了“蒋介石因车祸猝死,家属秘不发丧”的爆炸新闻。

  通过每一次亮相的事先策划、记者拍照,再由旗下媒体将这些新闻散发出去,以此来营造蒋介石仍然健康的舆论。

  第一次露面的机会是蒋介石三孙送来的——蒋孝勇计划与方智怡结婚,而按照浙江奉化地区的传统俗,晚辈婚礼过程中向长辈奉茶是必不可少的仪式。

  宋美龄认为,这桩婚事和奉茶仪式不但能够为蒋介石的病情冲喜,更具有在政治上加以利用的价值。

  宋美龄亲自操办,令工作人员把蒋介石的病房布置一新,还准备了几扇画屏,作为拍照时的背景。当蒋孝勇和方志怡乘车抵达医院后,蒋介石在侍卫的搀扶下,勉力坐上了一张宽大的太师椅,和宋美龄一起接受孙儿孙媳奉茶。

  如果光从照片上来看,蒋宋二人衣着正式、神情平和,根本看不出来曾经发生了什么大事的样子。

  但登上报纸,却仿佛他已经能够全程见证晚辈的婚礼,“身患重病”的说法自然就站不住脚了。

  但宋美龄等人却发现一个更令人头疼的问题:如果让蒋介石自己坐在椅子上,由于右手无力、无法自控,这只手会自己垂落下来。

  最后,还是他们身边的一个侍卫想到了办法:用透明胶带把蒋介石的右手粘在沙发扶手上,这样不就固定住了吗!

  等到蒋孝武女儿蒋友松满周岁的那一天,蒋家又依样葫芦,炮制出了一张“蒋公面带微笑怀抱重孙女”的照片,并交由媒体广为发布。

  这一切自欺欺人的闹剧,都是为了达成同样的政治目的:向外界传递“蒋介石身体无恙”的信息。

  白宫方面迫切希望借助他的第一手资料,来判断蒋介石的身体是否如传说那样,已经出现了大问题。

  马康卫的来意,双方都心知肚明;也正因为这层原因,蒋介石无法推辞、非见不可。

  当时的蒋介石已经开始出现心脏间歇性停跳等等危险信号,但在“”宋美龄的坚持下,这场长达30分钟的会见还是成为了现实。

  马康卫虽然观察到蒋介石身体瘦弱、精神不佳,交谈时也显得反应迟钝,但由于两人本就语言不通,全靠在旁充当“翻译”的宋美龄随机应变。

  因此直到会见结束,马康卫竟然没看出什么破绽,事后还对媒体放出了“蒋先生身体健康”的风声。

  或许后世人们会有疑问:与其花费这么多人力物力来造假新闻,为什么不广泛寻求更先进、更有能力的医疗资源?

  但蒋介石对这样的建议,从来都是表示拒绝。原因也很简单,他既担心自己离开台岛,蒋经国压不住阵脚大权旁落;更担心自己到了美国,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万全保障。

  1974年底,正当蒋介石病势缠绵、不见起色时, 在士林官邸内部被称为“医疗总顾问”的孔二小姐

  给宋美龄吹风,说自己兄妹在美国联系到了世界级的名医,可以通过手术清除掉蒋介石的肺部积水,这样不就治标治本了?宋美龄听了这位洋华佗的事迹,大为心动:如果可以通过手术速战速决,当然比旷日持久的保守治疗来得好。

  这一“肺脏穿刺手术”的治疗思路,与《蒋介石治疗报告》记载的医疗团队看法,可以说是背道而驰。

  然而就在手术之后不到一天,蒋介石就陷入了高烧不退的状态之中,并发症接踵而来,蒋介石的生命就此进入倒计时。

  手术后的这段时间里,蒋经国的日记中充满了不安、担忧、疲惫等等负面的情绪。

  不到四个月后,即使败逃台岛、依然没有停止野心的蒋介石,走完了他88岁的一生。

  而在他生命最后一天留给儿子的遗言,或许也有几分对自己未遵医嘱、导致病情越来越重的后悔之意。

  蒋介石死后,蒋经国和为之经营了盛大的葬礼,报纸上说到他的死都用“崩殂”,慈湖陵园则被称为“陵寝”,完完全全是把蒋介石当作封建帝王来描述。

  媒体和蒋经国日记纷纷渲染种种“上天异象”的情况,蒋经国更是持续多年发文,内容从题目可见一斑:《守父灵一月记》、《梅台思亲》、《其介如石》、《七年的思慕和信念》等等。

  然而,蒋家父子出于一己私欲,延续“反攻”大梦几十年,终究也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。

  《蒋介石死亡之谜:宋美龄关键时刻下催命符》;人民网;2011-12-13

  《宋美龄精心安排 蒋介石人生最后四次公开露面》 ;中国新闻网;2011-03-29